导游解说词

时间:2024-03-15 10:29:47
导游解说词

导游解说词

在生活中,我们可以使用解说词的机会越来越多,解说词往往是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、渲染,感染观众或听众,使其了解事物的实情、状态和意义,力争收到宣传效果。那要怎么写好解说词呢?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导游解说词,仅供参考,欢迎大家阅读。

  导游解说词 篇1

现在我们来到西大门也就是植物园的主入口,建园后的多次重建,现大门建于1995年,实行人车分流,广场、水库、 真岩、假石、瀑布浑然一体。在大门水池上方的假石上书有“知者永乐”四个字,原意出自孔子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。知者动,仁者静。知者乐,仁者寿。”寓意于聪明人在工作繁忙之余,为避凡俗,投身于山水、自然景观之中,乃人生一大快事。水池之上为坡地,以植入旅人蕉、苏铁、吊瓜树等多姿多彩的热带、南亚热带观赏植物为主,展示了植物园具山、石、水之胜和优势植物种类的园林特色。另外,园内外有门无墙,以水相通而景相融。 沿曲折小径,仰望参天松柏,低寻树影婆娑,仿佛入林探幽别有一番风韵。林里还有被称为活化石的植物——银杏,大约在15500万年前至7000万年前的中生代,此树极为繁,以后则渐落没,而为中国所仅有所以有活化石之称。此种树生长速度慢,祖辈种树,孙辈才能尝到果实(白果),所以有叫公孙树,因其叶片亮丽,形似摺扇,又宛如鸭掌,故也称鸭脚。我国特产,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子遗植物,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,这里除了银杏,还有罗汉松、金钱松、雪松、南洋杉、日本金松、巨杉,里面有国际友谊树——诺福克南洋杉,是各国的.使者送的。

出了松杉园从左边走,来到竹径,植物园引种以丛生竹为主的观赏竹近二百种。竹类植物区己初具规模,千姿百态的竹子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,构成了“竹林夹径,水中竹景”的园林景色和竹石相伴的优美画面,厦门植物园内的“竹径”及“竹园”引种的丛生竹25类、165多种(含变种)。如建筑用竹有篱竹等;篷用竹有青皮竹、精草竹等,有贵州悬竹、鱼肚腩竹、佛肚竹、黄金间碧玉、斑竹。竹径旁迂回入万石湖近处,有门状之石,上有行楷横书“销云”二字,字幅高0.3米,宽0.6米,系清初姚立凤所题,意谓这里万石耸天、云过此处受阻,似被销而不前,一说是清晨之时,云雾每聚于峭岩之间,山谷似乎被云雾销住。相传这是郑成功杀郑联处,郑联是郑成功的宗兄封定远侯,当时屯兵厦门,横征暴敛,终日花天酒地,无恶不作,并且有降清之意。郑成功之叔父郑芝鹏劝郑成功夺取厦门,杀郑联而代之。明永历四年(1650年)中秋,郑成功率战船从潮阳驶抵鼓浪屿,次日来到万石岩拜访郑联,当晚在虎溪岩宴请郑联,又密令战船集厦门港待命,时郑联独守万石山,对郑成功毫无防备。半夜宴毕,郑联回家途经销云石处,被郑成功伏兵杀死。郑成功一举占领万石岩并迅速控制局面,从此金门、厦门便成为郑成功搞清复台基地。此处己列为厦门市文物保护单位。沿竹径观赏流水、青青翠竹,信步数十就进了蔷薇园、象鼻峰景区。

  导游解说词 篇2

五台山普化寺位于怀镇南里许的东山脚下。它背靠青山,面临清水河,环境清幽怡人。五台山建造最早的寺院,应为显通寺的前身大孚灵鹫寺;较晚的一座寺庙,当为普化寺。普化寺,初名帝释宫。明崇祯年间(1628-1644),因这里建有一座玉皇阁,里面供着玉皇大帝,所以又有玉皇庙之称。现在建筑是民国十四年(1925)在玉皇庙的废墟上重建的。

普化寺的.照壁用石与砖砌成,是五台山寺院中最长的照壁,正中嵌石刻“福禄寿三星”图案,两边是“文五别子”和“番溪求贤”,背面雕有观音、善财和龙女,并有花草作陪衬。这些石雕十分出色,可与龙泉寺照壁相婢美,是五台山砖石建筑中的杰作之一。

从照壁后侧的南门入院,迎面是天王殿,殿门的门楣上悬着“普化寺”三个字。两侧挂着对联:“皈依三宝极乐地,遵守五戒未来天。”殿门两侧墙上除“法轮常转”四个大字外,砖石雕刻举目都是,仔细一看,有孙悟空大闹芭蕉洞、盘丝洞、无底洞、琵琶洞故事,还有石雕牧童吹笛、羊倌放羊、牧人赶像、老人骑驴过桥等,可以称得上是近代雕刻艺术佳作。这些砖石雕刻是民国年间南山寺普济和尚的弟子募化修建的,所以石雕内容与南山寺的一样,染上了儒教、道教的色彩。

天王殿内的雕工也一样精细,例如木雕弥勒佛龛,龛柱上雕有盘龙,称为“木雕盘龙柱”,可以将它左右旋转,令人叹为观止。此外,殿内正面还坐着弥勒佛,在弥勒佛背后是韦驮天神。与其它寺院的天王殿设置略有不同之处是,此殿有“哼哈二将”和“降龙”、“伏虎”。

在天王殿背面的迎风和槛墙上,还形象生动地雕刻着“二十四孝图”和降福、施寿、取仕、赐禄的四位天官。二十四孝分别是虞舜、汉文帝、曾参、悯损、仲由、董永、郯子、江革、陆绩、唐夫人、吴猛、王祥、郭巨、杨香、朱寿昌、庚黔娄、老菜子、蔡顺、黄香、姜诗、王褒、丁兰、孟宗和黄庭坚等24位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典型孝子。显然,这是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

  导游解说词 篇3

五台山佛塔。位于塔院寺内。砖石结构,明代建筑,喇嘛式塔。

佛教界称其为“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”,略称“释迦文佛真身舍利宝塔”。因其通体皆白,五台山民间俗称“五台山大白塔”略称“大白塔”。明永乐四年(1406)明成祖遣使迎西域高僧葛哩麻入京,敕封为大宝法王大善自在佛。后往五台山大显通寺。永乐五年(1407),奉旨对寺内原塔进行了重建。民间传说,原塔为元代建,喇嘛式,石质,较小。这次重建,改为砖石结构,规模宏大。据寺碑记载,当时共动用各类“官员、匠役、人共达二万余人”。使用了“砖百万,基石千块,灰数千石”。明嘉靖十七年(1538)对大白塔进行了维修。据寺碑记载,除“添新砖三万,用灰三千石”外,还使用“晋矾千斤”,用“小黄米三十石煮汁和灰”。明万历七至十年(1579—1582),神宗皇帝母亲,慈圣宣文明肃皇太李娘娘,为国祈福,自己掏腰包,又遣使对大白塔进行了大型修建。

《清凉山志》描述新修之塔“基至黄泉,高二十一丈,围二十五丈,状如藻瓶,上十三层。宝瓶高一丈六尺,镀金为饰。覆盘围七丈一尺,币以垂带,悬以金铃。”新修后的塔,称为“大慈延寿宝塔”,略称为“大宝塔”。以后虽然多次维修,均属小型动工,大白塔仍保持明建风貌。大白塔地上部分一开始是用砖石建成的方形台基。高1.7米,围125米,四面廊墙,嵌功德碑,四角建亭。正中为台座,八角形,围有廊。有台阶可登临台座上端。台座上部正中,为亚字形须弥座,八角形,石质。须弥座与塔肚之间,有一圈仰莲。塔肚四方各嵌四面铜镜。塔肚与十三天之间,又是一屋须弥座形式的`结构,各角挂一个风铃,分三屋,总数为一百零八。十三天上置铜覆盘,覆盘上是铜质塔刹。塔刹形状,呈缩小了的白塔样。塔的外部,用白灰覆抹。看上去洁白无霞。1981年实测,大白塔地上部分高56.4米,按《清凉山志》记数推算,底下基础近10米,大白塔高大雄伟,气势磅礴,被誉为“清凉第一圣境”。在全国喇嘛式砖塔中,被公认为明时期的代表作。今天,大白 ……此处隐藏20587个字……,它以发育较齐全的岩溶地貌区别于武陵源的砂岩峰林景观,是一座四周绝壁的台形孤山。

天门山东汉时称嵩梁山,三国时因山壁洞开一门,吴王孙休认为是吉祥之兆而更名为天门山,并拆武陵郡置天门郡。天门山是大自然的杰作,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,它经历海相沉积上升为陆相沉积,形成高山,并经受亿万年风雨剥蚀,尤以三迭纪燕山运动为最甚。白垩纪末,大规模的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,使天门山进一步抬升,分别被两条断层峡谷切为孤山,使高山与谷地拉开极大高差,几公里之内高差达1300多米,从而造就了天门山孤峰高耸、临空独尊的雄伟气势。

天门山气象独特,门洞奇绝,植被丰富,历史悠久,是历史文化与佛道文化的神秘载体,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完美结合。

为了加快张家界旅游开发的进程,天门山正处在规模的开发建设中。有的景点尚未正式开放;世界最长的天门山索道以及天门山寺正在筹建之中。

(天门洞)在天门山1264米高的绝壁之上,生出一个南北洞穿的天然门洞,洞底至洞顶131.5米,宽37米,纵深30米。洞北面顶部边缘,有倒垂的龙头竹,它的根像龙头,树叶像凤尾,因此又叫凤尾竹。东侧是高约200多米的沟槽,有泉水从上面飘散,落下点点梅花雨。据说谁能张口接下48滴梅花雨,便可羽化成仙。天门洞口,经常能看到岩燕飞舞,山鹰盘旋。随着天气的变化,天门洞有时候吞云吐雾,有时候明朗似镜,构成循环往复、瞬息万变的气象景观。

那么,天门洞是怎样形成的呢?地质学家覃功炯先生认为是“漏斗”溶蚀作用的结果。他认为,天门洞东侧地形微向西倾,西侧地形微向东倾,向斜的核部正对天门洞道。东西两壁为两条走向320度左右节理所切,同时有一条走向40度的节理在天门洞处与其相交。洞顶的两处岩溶漏斗也对岩溶过程起了重要作用。雨水落下后,地表水顺地面斜坡向漏斗流动,一部分涌入土中的水,顺着地层的层间裂隙朝着向斜的核部汇集下流,长期不断的溶蚀过程使局部崩塌,最终使两组溶洞并为一体,形成了天门洞。

但是,也有人对此产生异议:天门洞照此理形成,为什么洞的'底座是一块巨大的平台,这些岩石能平展展地“崩”出洞外吗?所以说,天门洞的形成至今还是未解之谜。

(天门山寺)天门山寺最早建于唐代,古称云钵庵、灵泉院、嵩梁堂,明代时,因择址不当而屡遭风摧又常遭水荒,才将天门山寺从东部山顶迁移至此。以前这里古木参天,浓荫蔽日。古寺门楣上刻有“天门仙山”四字,大门两边的对联是:“天外有天天不夜,山上无山山独尊”,传为李自成部将野拂撰书。进门为大佛殿后面有观音堂,两边六间平房,最后一栋是祖师殿,规模宏大。民间概括为“三进堂、六耳房,砖墙铁瓦锅如圹”。山寺原建筑十分讲究,飞檐翘角,雕龙画凤,并塑有佛道神像菩萨等。还有大鼓一面,千斤大钟一口,一座七级石塔和一个大化钱炉。据碑刻记载,自清乾隆至民国五年的163年间,天门山寺共修葺过七次,香火曾盛极一时,湘鄂川黔边境十多个县的信徒络绎不绝,都来这里进香拜佛。现天门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大规模地修复天门山寺,昔日的繁华又将重现。

(龙头岩)这叫龙头岩。以前在石塌上安有石雕的可以转动的龙头。龙头岩面临百丈悬崖。据说过去有不少香客为表示求神拜佛的诚意,手抱龙头绕悬崖转一个圈,只要心诚,保你无事。后来,龙头被人掀下悬崖,现只能看到安放龙头的石坑。龙头岩是观日出去海的最佳观景台。明代岳州知府李镜有天门山唱和诗咏赞:

小山历尽到高峰,万仞天门咫尺通。

仰望蓬莱红日下,远瞻庐阜白云中。

苍崖突兀松杉古,曲经迢遥马迹空。

欲造最高峰上立,飞腾须是仗天风。

(赤松峰金水池)这个小水池,长约1.3米,宽0.6米,深仅几公分,无论怎样干旱,池水终年不涸,据说这是远古时期神农皇帝的雨师赤松子炼丹的金水池。北面绝壁下有一形如丹灶的山峰叫丹灶峰,峰顶时有云雾缭绕,像灶膛升起的青烟,相传是赤松子炼丹用的灶。前人有诗:“荒烟杳露处,昔有仙人处。遗迹留丹灶,还疑常来去。”丹灶峰下有雷洞和电洞,传说赤松子炼丹,除了用金水池的水,还要借助雷、电才能达到一定的火候。

(野佛藏宝处)天门山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事儿,说不清道不明,其中有四大古谜,代代相传,没有人破解。一是天门洞开之谜,二是鬼谷子显影之谜,三是山顶翻水之谜,四是野佛藏宝之谜。传说这大榉树下就是当年野佛藏宝处。清光绪《永定县乡土志》“天门山”篇有这段文字“明季野佛自夹山寺飞锡此山。野佛为闯贼余党,事发,削发为僧,竟逃天诛。”

(鬼谷洞)相传李自成部将野拂当年上山时,带了100多人马和许多金银财宝,雇乘九只木船逆澧水秘密潜入大庸境内,神不知鬼不觉上了天门山。野拂这次出家,并非真正要“立地成佛”。而是每日“枕戈待旦”,“拔剑登坛”,准备有朝一日“恢复中原”、“扫平寰宇”。但形势急转直下,农民军土崩瓦解,清廷建立,野拂终于忧患成疾而逝。据说,临死前,他将带来的财宝全部分散秘藏于天门山中几个秘密去处。并用毒酒将藏宝民工全部毒死。数百年来,不知有多少江洋大盗、香客和天门山的神秘僧人都借故上天门朝拜,实际上是为偷窥地形,寻找宝藏,但都空手而归。财宝究竟藏在哪里?始终是个谜。

  导游解说词 篇14

尊敬的客人,大家好,欢迎光临新昌大佛寺。我是“巧八哥”导游队的小导游——蔡芷仪,今天由我陪伴你们一起欣赏风景区内最具特色的景点之一——木化石林。

好,这就是木化石林。它是国家级地质公园,为大佛寺景区增添了一朵灿烂的科学之花。正如一首歌中所唱:“有一个美丽的传说,精美的石头会唱歌……”新昌的木化石是奇石,是灵石,无论是谁,见到了这种“似树非树,似石非石”的化石,都会不由得感觉到这里的每一块石头都在唱歌,都在说话,都在讲述新昌亿万年前的苍海桑田。

看,这些历经亿万年劫数,终于脱胎换骨的木化石,形态各异,错落有致。最高一株达14米,最矮的却似一个树桩。那丝丝缕缕的树皮表纹,那凹凸不平的树木结疤,还有一个个蚊啃虫咬而留下的小圆洞,令我们丝毫不会怀疑生命的存在。它们是一群历史的老人,围坐在一起讲述着一个鲜为人知的生命的传奇。 那时的地球是那么年轻好动,地壳运动此起彼伏,落脚在那个时代的动植物都难劫一逃。那时的`新昌是热带雨林区,因气温高雨量充沛,便造就了一个原始森林王国,粗壮茂密的南洋杉、苏铁等树种在这里无忧无虑的生长了无数个年头。然而,突然有一天,山呼海啸,天崩地裂,突如其来的地壳运动,将一望无际的原始森林一齐埋入了地层深处,在强大的压力和二氧化硅水溶液的作用下,它们没有被风化的空间,它们甚至没有变成煤,它们一直默默地期待着有一天能够重见天日。

这是多么难得的上亿年的偶然相遇啊!正因为如此,全国许多专家也慕名而来,有著名地貌研究专家黄进先生,地质学家段淑英教授,作家薛家柱以及人民日报、新民日报、中央台、东方台的记者们。他们说触摸每一块石头,就是一次次与古老对话,既新鲜又陌生,既古老又现代,既浓缩着无穷岁月的丰富信息,又散发着悲喜交集的人生况味,这恐怕就是木化石带给我们的生命启示。

好了,接下来分散参观,两小时后在这里集合,祝你们玩得开心。

《导游解说词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